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78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多样化等特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三大公害”,它不仅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未成年犯罪受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司法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依靠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进行综合治理。既要“防患于未然”,重视罪前预防,又不能忽视罪后的改造工作。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原因 预防和矫治对策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对社会造成极大打击,危害也日趋严重。这就是转型期间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的深层矛盾造成的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国家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好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深究根源,对症下药,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构建预防、帮扶、教育为一体的体系,为各地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宪法学》指出:青少年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0%以上,关心和培养青少年是关系的党和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参见吴家麟主编,关欣副主编:《宪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10月版,第244页。]。《婚姻法学》指出党和无限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参见巫昌祯著:《婚姻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版,第68页。]。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未成年人犯罪,又称“少年犯罪”,是相对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不仅包括未成年主体所实施的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还包括某些触犯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狭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是指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所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多达2.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7%,未成年人已渐渐成为我国刑事案件的主体人群,违法犯罪总数在逐年大幅攀升,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走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1、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 由于种种因素,现在一些未成年人在十一、二岁就开始有劣迹,十三、四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犯罪活动,至十五、六、七岁便形成了犯罪的小高峰。据统计,2008年抓获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37人,2009年为19人,2010年为62人,而16-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更是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相对提前,趋向低龄化。 2、犯罪团伙化 未成年人团伙作案呈上升趋势,且由原来人数较少的团伙,发展为作案人数5人以上的较大团伙。从一人“孤军”作案,发展为有组织、有分工、互相配合的集体作案。通过案前的周密部署,多次、多人、不固定踩点,精心准备作案工具,并由年龄稍大一些、智能较高的未成年人作全盘部署,相互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紧密。 3、侵财性犯罪占首位 在未成年人所犯罪行中,属于侵财性犯罪的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一直高居所犯罪行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