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两个规定”看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完善
从杜培武案、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冤错案,引发了民众对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密切关注。为回应民众期待,中央将“完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作为一项重大司法改革进行部署。2010年5 月31 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面编者主要从“两个规定”中所体现的思想简要论述下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完善。 (一)建立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的做法,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可以做到。然而,这种录音、录像所记载的往往是犯罪嫌疑人所做的某一次有罪供述情况,而不可能是对所有讯问行为的记载。这样,侦查人员无论采取了多么不人道的强迫取证手段,他都可以用这种录音、录像方式固定最后一次供述有罪之情况。这无疑使大量的非法讯问行为得到掩饰和“伪装”。 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应当在审讯时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对审讯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可以在供述收集是否合法产生争泌时有直观全面的证据资料进行甄别。当然,对于我国现实国情而言,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全部实行同步录音录像,但录音的条件可噬说已基本具备,应当推行。录像则可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行,条件成熟后逐步普及。为了防止篡改、变造录音录像资料等舞弊行为,对于录音录像还要制定严格的技术规则。 (二)建立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 在侦查人员讯问嫌疑入过程中允许辩护律师到场参与,近年来一直为法学界和律师界所提倡,并引起立法决策部门的关注。在侦查人员讯问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首先告知其享有被讯问时律师在场的权利。如果犯罪嫌疑人主张此项权利,在场的辩护律师有权对非法讯问行为提出异议。如果辩护律师对讯问行为没有异议,就应当在讯问笔录上签名,以便在法庭审判时作为证明控方讯问行为合法的证据。 建立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是单纯地在法律上赋予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享有讯问时在场的权利,还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无律师在场不能讯问的制度。如果仅仅是前者,就意味着只赋予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律师的在场权,国家不承担律师服务费;如果是后者,国家财政则必须支付犯罪嫌疑人个人不能支付、法律援助又难以覆盖到的庞大的律师服务费用。笔者主张,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立法中只赋予侦查讯问中的律师在场权,国家不承担犯罪嫌疑人个人不能支付的、法律援助又难以覆盖到的律师服务费用。同时,应当明确的是,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应当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项可自主支配的权利,如果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时律师不在场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样不会受到损害,他可以选择放弃行使该权利。立法过程中没必要将权利的设置演进为权利的实际行使或必须行使。 (三)建立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综合审查程序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应当结合控辩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以及被告人本人的全部供述和辩解进行。”由于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存在着严重的错误风险,因此,在实践中对于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判断必须十分谨慎,必须始终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基本原则,既要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又要注意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能否与其他证据相印证。 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应当将之置于整个证据系统之中。从诉讼认识的思路来看,有关案件事实的认定是一个有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过程。侦查人员发现与特定的犯罪行为相关的证据,然后,事实裁判者基于系统证据重建过去发生的犯罪行为及相关情形。立足于这种哲学理念,“在特定的案件中,所有已知的证据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证据、行为和事件的重要性程度都取决于其他的证据、行为、事件。” 具体讲,可以先将被告人本人的全部供述和辩解视为一个小型证据系统,在该系统中审查诸多供述和辩解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确定哪些供述和辩解更加具有可信性;然后再将控辩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视为一个大型证据系统,在该系统中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程度和印证程度,进一步确定哪些供述的辩解更为具有可信性。如果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与其他证据存在矛盾和不一致,就应当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重视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救济程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见,第一审人民法院没有审查,并以被告人审判前供述作为定案根据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检察人员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被告人该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本条规定了非法言词证据(包括非法供述)在二审阶段的审查和排除规则,明确了对于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救济程序。 作为救济程序的一种方式,上诉是排除非法证据的一种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我国对非法证据的处理没有一个独立的裁判结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不能单独就非法证据问题提出上诉,在实践中通常是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申诉,然后二审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如果能够成功提起的话)中要求法院对非法证据问题加以审查。 此外,在二审阶段,检察机关应同样对被告人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承担证明责任,如果检察人员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以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被告人该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如果排除该供述导致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二审法院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结论
总之,在我国非法供述排除规则还不够完善,而这一规则是否完善影响着我国能否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保障人权,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非法供述的排除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由于目前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中供述的排除是主要内容,相比其他类型非法证据的排除而言,法律人对于供述排除的讨论更多、更深入。因此,如何完善对非法供述排除规则适用是一个大前提问题,他决定了我国未来刑事诉讼证据规格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忠于事实真相宗旨的实现。 笔者注重从理论角度出发,着重针对侦查阶段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分析非法供述的排除。在结合“两院三部”颁布的“两个规定的”背景下,分析非法供述的含义、存在的原因以及完善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建议三个方面。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以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注重联系实际、从本质出发,研究刑事非法供述排除规则,旨在切实保障人权、防止出现使用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非法方法获取证据的行为。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故文章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论倾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毕惜茜.论侦查讯问中的倾听[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3). [3]向令涛.审讯中的倾听[J].检察前沿:2007(12). [4]余清清.认知询问法实验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5]孙娟,冯威,沈佳.警察沟通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6]毕惜茜.凶杀案件预审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7]刘翔鹏.论倾听理论在侦查讯问中的适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3). [8]陈闻高.论开放式侦讯[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1). [9]陈闻高.中欧警察侦讯技能提升研讨班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6). [10]向令涛.审讯中的倾听[J].中国检察官:2007(11). [11]林染.让你的谈吐打动人心[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12][美]菲利普·冿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3]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4]徐炳全.浅谈侦查讯问气氛营造[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5]胡关禄.侦查询问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6]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3]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4]徐炳全.浅谈侦查讯问气氛营造[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5]胡关禄.侦查询问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6]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