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FY1841 论文字数:8062,页数:10
试论网络时代我国的舆论监督 ——以局长“日记门”事件为例
摘要:舆论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监督逐渐兴起,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和制衡力越来越大,公众不断以网络为载体,热情参与到公共议政和公共事件的监督中。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的舆论监督,简要描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进而以局长“日记门”事件为例,介绍了网络时代我国的舆论监督,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网络时代我国舆论监督完善建议,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和法制建设,提高公众的素质,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熟度。
关键字:日记门;网络;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概述 1.1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教授陈力丹的研究总结,在政治层面,舆论监督最早出现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报告谈到:“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共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均出现“舆论监督”的概念。1990年以后,舆论监督的概念被写入中国的法规;1993年以后,被写入中国的法律。①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但由于公众表达看法、形成舆论的主渠道是新闻媒介,因此,狭义上,我们一般又把舆论监督等同于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本文所述的舆论监督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②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