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园区14000平米堆场的作业则是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重要的生产领域。外高桥港区的码头与园区内的集装箱堆场通过外卡口相连,码头的生产作业系统功与园区的堆场管理系统也实现了相互覆盖,可以进行自动数据交接,能很方便的进行空箱重箱的交叉调剂。在调度中心四楼设有对园区堆场进行电子化视频监控(CCTV,设有六个大屏幕,可操控摄像头转动和图象放大缩小)和业务操作的系统。该系统为C/S系统,类似我们的码头作业系统的堆场管理部分的功能。园区堆场对集装箱的装卸、吊装费用是参考港区的收费标准的。20尺柜为50元,40尺柜为75元。据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运营操作部统计,区内堆场的日平均存箱量达到2万TEU。
关于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从外高桥保税物流中心的信息主管朱奇勇口头得知,整个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拟投资3000万元)将包含三大子系统。除了上面谈到的仓储管理系统以外,还有生产系统和园区资产管理系统。生产系统主要指管理区内14万平米集装箱堆场的堆场作业系统。该系统类似于集装箱码头的堆场管理系统,但结合区内特点,在业务需求上也有不少变化。该子系统由港技公司开发并投入使用以来,也一直在做修改和调整。园区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园区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轮胎吊、龙门吊、各类叉车等(已经有大型设备20台套)。入区企业如果需要使用这些设备,可以通过网上提交申请,由系统管理员制定作业计划,完成作业任务。物流中心对入区企业的收费、计费、结算还没有实现统一。另外还会考虑建设区内保税物流中心的网上办公系统(OA),但很可能采购成熟产品并进行整合。
朱奇勇特别提到,园区在规划中最好能考虑建设一套能覆盖整个生产区的无线网络系统。该系统的投资并不大。有了它,能大大方便区内的多项生产作业。包括可以在叉车、集装箱吊装设备上安装无线车载系统,实现整个园区的无纸化作业。在仓库内部,则可以支持无线手持终端,进行条形码扫描或RFID的TAG识别等。因为多数入区企业迟早都会基于自身业务操作效率的考虑,要求上无线网络系统。而各个企业自己搞自己一套的话,也难免会发生网络信号重叠和交叉干扰等现象,同时避免在不同无线网段中进行切换。由园区统一规划,分配给入区企业使用,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园区入区客户及其业务发展分析 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与客户之间有三种合作方式。①出售园区内土地,让客户自建物流设施并运营和使用。该类型的只有一个中-荷特别合作项目(属于特例),即荷兰世天威鹿特丹公司的自建仓库项目(世天威仓储);②将园区建好的仓库出售给入园企业;③将园区内建好的仓库整租或散租给区内外的客户。目前已经入区的企业包括:东方海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船三井物流株式会社、铁行渣华(中国)集运服务有限公司、上实外联发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怡亚通商贸有限公司、阿尔卑斯物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上海经贸山九物流有限公司、香港日本运通株式会社、上海近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东方嘉盛商贸物流有限公司、韩国韩进物流、DHL、UPS等。这些入园企业有不少是国际船公司下属的物流公司,也有服务于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的本土物流公司和跨国型第三方物流巨头。
目前各入园的物流公司自己负责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可以通过海关提供的信息终端查看自己入区货品的电子账册,但不能对海关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录入或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园区物流企业的报关目前在区外完成,各公司通过各自签约的报关行(或代理公司)与保税区海关进行报关或备案。园区尚未建设统一的园区公共信息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关于EDI数据交换方面,虽然有上海亿通公司(政府背景,有海关投资)提供类似服务,但保税物流中心认为按字节数进行信息传输收费的模式价格太高,且客观上不能为园区提供所需要的良好服务(上海亿通不理解区内企业具体需求),所以没有与之建立直接的业务关系。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各个仓库的停泊装卸位都设计得比较多(仓库两面都有,每面有10个以上的装卸位),仓库内部无隔离或分隔墙体,可灵活进行车位停靠、货品出入库和上架操作(仓库内部堆存区部分是平面仓,部分是立体货架)。目前商船三井和东方海外等入园企业都还没有应用RF和条形码技术。商船三井甚至没有上自己的WMS系统,还是靠EXCEL手工记账,靠仓管员的个人经验和记忆进行库内管理。东方海外则拥有自主开发的WMS系统,但该系统不包括报关模块。该公司(东方海外)管理员称,他们的报关报检走的是与仓库系统相互独立的另外一条线,所以报关和业务单证的数据录入上也必然存在二次录入的问题。有IT负责人称,东方海外正在计划上RFID,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全程物流跟踪。总体上看,目前这些入园物流企业每天的业务票数还不够多,尚能应付自如。
虽然园区及上级主管单位都在强调园区的四大功能(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转口贸易,参见附件的流程图),但由于上海本地海关监管方面的原因,以及区内企业的业务拓展实践还存在某些顾虑或障碍,目前园区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组合加工为特征的增值服务,甚至国内进区货物与境外进区货物集拼等都没有开展起来。我们也了解到:最近上海保税区海关重点在推国际中转的多种实践模式,尤其是二次集拼,或针对过境货物的一票多箱/CFS业务。但这些业务量还比较小,基本上都还处于试探性阶段。
当前入区企业的业务主要是入区退税的“一日游”和商船三井等大型船公司下属物流公司依托于港口、航运的出口拼箱业务等。总体而言,园区业务量拓展很快。据统计,2004年的进出口额约4亿美金;2005年截止到8月底,进出口总额已经突破30亿美金。但真正实现区港联动的进出境货物量却很少。针对这种现状,园区及上级主管单位、海关都很关注,也各有各自的看法。这些看法包括:“园区一日游”的出口退税业务存在切实的市场需求,而进出境备案业务方面,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该类业务已经成熟并有大量运做,因此通过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现该类业务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发挥区港联动的真正优势,将体现在“二次集拼”等国际中转业务上,而这些模式在海关监管方面还有待放宽,以落实政策,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学习与借鉴小结 由于XX保税物流园区都面临着封关验收的问题,我们也特别关心如何能顺利通过联合验收的问题。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阴南华认为:园区封关验收合格的主要条件是硬件达标(即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围网等隔离设施、出入卡口及电子地磅、电子闸门、集装箱箱号及车牌识别系统等辅助查验设备和物流监控系统等)。在软件方面,入区企业必须建立海关电子帐册,并能通过系统终端查询自己报关单、电子帐册货品余额等监管信息。
就总体规划而言,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园区信息平台与我们的构想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有许多外围的客观原因,如上海港务集团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