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N
C
D 同意 不同意 同意 不同意 同意 不同意 同意 不同意 同意 不同意 1,1 0,1 B 1,0 0,0 同意 不同意 -1,2 0,2 -1,2 0,2 M
C -1,0 0,0 -1,0 0,0 同意 不同意 -1,2 0,2 -1,2 0,2 1,1 0,1 -1,0 0,0 -1,0 0,0 1,0 0,0 同意 不同意 -2,3 0,3 -2,3 0,3 -1,2 0,2 -1,2 0,2 -2,0 0,0 -2,0 0,0 -1,0 0,0 -1,0 0,0 同意 不同意 -2,3 0,3 -2,3 0,3 -1,2 0,2 -1,2 0,2 1,1 0,1 -2,0 0,0 -2,0 0,0 -1,0 0,0 -1,0 0,0 1,0 0,0 所以成功婚姻一般在诸如A、B或M、N或C、D这样的同一层次之间产生。这种策略组合是自我稳定的,在博弈论里称这一状态为“纳什均衡”。通常就经济和政治利益交换的需求而言,只有同一层次的门当户对婚配才具有交换价值。于是出现了对通婚范围进行限制的习俗――门当户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层次,婚姻的博弈在时间序列上也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进化博弈。 三、问题分析的框架 上面我们只是粗略的考虑了各层家庭联姻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再具体对其内部分类进行分析,以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把每户家庭所拥有的财产看作是拥有的各种资源。在一般情况下,假设每户人家都拥有以下四种不同程度的资源:
经济财富 社会地位 文化程度 劳动力禀赋 A B C D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我们把社会上各家庭按照占有资源数量的多少分为三个阶层:低层、中层和上层。 低层,是那些处于社会底部,在ABCD四种资源中只拥有少量或极少量的人。一般主要体现为家境多贫寒劳动者,称为被剥削阶级。他们占社会的大多数,在各方面都处于很低的地位。 中层,是那些在ABCD四种资源中占有较多份额的人。一般体现为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官、商、文人、地主等。 上层是在ABCD四种资源的份额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并在国家的各方面掌握统治管理权的少数统治者。 现在我们在婚姻的成本——收益的框架里讨论这在三个层次中婚姻搭配的可能性及其所蕴含的效用最大化原理。 (一)婚姻成本: 女方的家长在把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就是转移女儿产权的时候,所以他必然要考虑到他对女儿的投入成本问题。他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把一个女儿抚养到出嫁,所投入的成本可以分为经济上的成本和精神上的成本。经济上的成本包括显现(货币)成本和隐含(机会)成本,这是一笔难以算清的帐。比如琴棋书画,日常家务等等各种技能,这都需要倾注物质和心血来培养的。『设想一个家庭的父母将孩子作为收入的来源来抚养。在这一过程中,允许长大的孩子有权结婚和抚养自己的孩子。假定上一代对下一代拥有的权利永远保持同一格局。任何长大成人的儿女如果在得到父母的“养育”之后独自得到他所创造的所有收入,都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如果离开了家庭,独立工作,父母从孩子那里取得的收入的执行成本就会提高』[4张五常,2001:《经济解释》,第113页,商务出版社。这里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孝顺美德”的教育是为了降低日后父母向子女索取的成本。]4。女方的父母在把女儿的产权转移给男方之前,必须向男方索取他认为和他的女儿等同价值的价值载体。这载体可以是货币,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劳务。虽然有些学者说嫁妆总是多于聘礼,并且也得到了一定事实的证实,但是我想这可能是女方的家长最终的目标用嫁妆成本的投入,来获得另外一部分隐藏在对方身上实际比嫁妆更大价值的潜在价值吧。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很少是绝对可以一一对应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风险的存在。按照维纳控制论的说法,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所以婚姻的决定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证明自己的理性的思维是可靠的,他不得不需要掌握足够多的准确信息,使自己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但信息又不是免费的午餐,获得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那么这里就要引入“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对于婚姻的主动者(委托人)来说,他不可能知道所有他想知道的信息,这时他就需要有一个知情者(代理人)来帮助他来实现他的目标。往往婚姻的代理人就是媒人——这是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中婚姻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得到可靠的信息,委托人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还要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为他更加努力地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样他又要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信息就是财富。委托人如此不惜投入成本,是因为他懂得有用的信息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成本。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婚姻市场上的信息,是一个人能否从婚姻市场上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决定是否结婚的根本所在。 婚姻收益: 经济学基本是从“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学说。试作如此假设